发布时间:2025-04-03 23:47:12    次浏览
位于浙江省丽水市吊坛村的云野听语民宿刚刚送走了一批银发族游客。店长胡甜甜告诉记者,近两个月,他们接待的银发游客量占总游客量的60%,约200位。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银发游客数量增加了5%-10%。“目前来看,清明假期银发族入住的预定量占30%,‘五一’假期的预定量占40%,较二、三月份的预定数量下降很多。”这也显示出银发族游客错峰出游的特点。
“出门旅游对我来说绝对不是走马观花式的打卡拍照,我希望能休闲地体验当地的民风民俗,了解人文历史。”自2022年退休以来,李莉经常与家人和朋友外出旅行,在她看来,旅行的体验感很重要。
退休五年的钟淑清也有同感:“每去到一个新的地方,即使时间有限,在游玩过程中我们也乐意去了解当地人的生活习惯、饮食喜好。”
随着1962-1973年我国第二次人口出生高峰期出生的人群大规模进入退休阶段,“新银发族”以“深度体验、品质优先”为核心的旅游消费变革正在悄然发生。
退休一年的陈云去年和三位好友自驾车前往西北地区旅游,“上次去是跟团游,在每一个景点都是走马观花式地游览,停留时间很短。而且导游会把游客带到购物点去消费,那里很多商品价格都虚高,品质却不尽如人意,让人没有什么消费欲望。相比于上一次的跟团游,这次自由行的体验感好很多。”
对于跟团游和自由行的不同体验,李莉也有同感:“我很擅长规划行程,且就我自身的年龄层次而言,我的精力和体力都比较好。在国内出游,我基本上都是自由行。”李莉在出国旅游前曾担心语言和交通问题,但通过社交平台获取旅游攻略,顺利解决了困难。
钟淑清告诉记者:“退休后的这些年,我出行偏爱自驾、九游娱乐注册自由行。之前和女儿去新疆时,选择过私人定制旅行。”在她看来,虽然这种旅行方式需支出的费用比自驾和普通旅行团都高,但省心省力,不用自己操心行程安排,也没有普通旅行团早起打卡景点的辛苦。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系主任宋昌耀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银发旅游人群大多集中于城市区域。在城市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下,他们享有更为健全的社会综合保障,生活稳定且无忧。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观念的转变,旅游消费对于这一群体而言,已不再是可有可无的选择,而是逐渐演变成他们追求“老有所乐”生活方式的新刚需。
“很多新银发族能够熟练使用互联网工具,旅行规划和自主出行的能力较强,因此,不能再以传统的、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游视角来看待当下的新银发族旅游。”中国旅游协会秘书长葛磊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
“入住我们民宿的银发族主要来自江浙沪地区,这一区域经济比较发达,银发族的退休工资较高,消费水平也高。他们在选宿时,比较关注地理位置、风景和房间设施,以及入住后的管家服务。他们在吃、住和游玩体验方面的支出占比上,饮食约占30%,住宿约占60%,游玩体验约占10%。”胡甜甜说。
胡甜甜介绍,为满足银发族的个性化需求,民宿打造了画室、茶室、艾灸房、中医馆等设施和项目,实际运营中,这些场所使用频率超85%,银发游客参与度颇高。“民宿的古琴演奏、手工制茶等本地特色教学课程也深受银发游客喜爱,他们认为学习这些内容既有助于自身提升,又能体验当地文化。”
刘伟华在退休前曾是高校教师,钟情人文地理,喜欢国内外历史文化遗产、博物馆、民俗文化区域或村落。“旅游于我而言,不只是简单的体验过程,更多是借助旅游去接触各地民俗文化,以此涵养自身。所以我对旅游项目的内容、目的地的选择、旅游产品的服务质量要求较高。”
“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我的首要考虑因素是当地的历史文化,其次是自然风光,最后是风土人情。在旅游住宿方面,我希望有独立的房间,保障充足的睡眠。在餐饮方面,我每到不同的地区或国家,都希望品尝到当地的特色美食。”退休两年的张涛总结自己的旅行原则。
李莉告诉记者,出去旅游时,她会选择住宿条件更好、服务质量更高的酒店或民宿。钟淑清也表示,希望在旅游过程中吃住条件能达到舒适的标准。
葛磊表示,新银发族兴趣爱好广泛,摄影、驾驶、钓鱼、打牌等文娱能力多样,这使他们对旅游内容的需求更加丰富多元,旅游市场需要做出改变,为老年人提供更契合他们多元兴趣偏好的个性化旅游产品。同时,当下新银发族消费更理性。“与上一代50后老人因节俭而追求便宜的价格不同,新一代银发族更愿意为优质服务和良好体验埋单,他们在旅游时愿意选择高品质的酒店和民宿,以及更舒适的交通方式。这些都体现了新银发族理性消费、追求品质的特点。”
近期,正值春暖花开之际,钟淑清和友人一起奔赴各地“追花”。但在赏花途中,她因交通问题而感到苦恼。她告诉记者,在季节性赏花的热门景点,交通状况令人疲惫。无论是自驾还是在当地租车,都无法直接开到景区,需要换乘多趟接驳车。
“我们今年去看樱花时,很多路被封,要转好几趟接驳车,携带的东西多的话,换乘过程就更累。即使不是旅游旺季,春暖花开时大家都去追花,人流量依旧很大。像周三、周四这样的工作日,进入观赏区域,停车、找接驳车,起码要花一两个小时。”钟淑清说。
交通是旅游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关键要素,交通状况直接影响游客的旅行感受。为了满足银发族的旅游需求,铁路行业依据季节变化和热点趋势,开通“银发”旅游专列,设定了专属旅游线日,京津冀地区第一趟银发旅游专列从天津始发,途径北京丰台、河北衡水、霸州,载着京津冀地区的游客驶往南方看花赏景。
“在此前一个月的宣传收客期中,市场反馈很热烈,我们提前大半个月便完成了收客任务,后期很多客人再咨询这趟旅游专列都已经没有名额了。”中国铁道旅行社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该负责人介绍,中国铁道旅行社近期对银发专列旅客的调研数据显示,银发族在选择产品时,行程舒适度、健康安全保障、文化特色匹配度位列决策因素前三,价格敏感度稍低于年轻客群。他们更愿意为“品质溢价”买单,比如专业导游服务、定制化服务等,这种消费偏好本质上是对“第二人生”生活方式的重新定义。
葛磊认为,文化和旅游部和交通部门主推的银发旅游列车意义重大。列车旅游能打造慢节奏的旅行方式,让银发族从容享受旅游乐趣,是为老年人创造高性价比且匹配其需求的最佳旅游产品载体。同时,银发专列是交通与旅游融合的优质产物,它突破传统交通思维,以旅游思维打造定制化列车,可根据需求定制停靠站点和时间,为老人群体提供个性化旅游产品,体现了现代旅游产业融合的趋势。
然而,在湖北大学旅游学院教授李志飞看来,当前银发专列仍存在很多改进空间:“银发专列的旅行线路与普通线路区别不明显,需要开发更多真正适合老年人的适老化主题旅游线路。”
李志飞认为,对于银发专列而言,其未来发展方向是从单纯的交通载体升级为“康养+文化+社交”的复合场景,打造成银发族的“移动家园”。
在这个复合产品中,“康养”意味着专列在硬件和软件上都应实现适老化,且可开通以“康养疗愈”为主题的旅行线路;“文化”方面,可开展文化研学活动,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元素;“社交”同样关键,银发族退休后离开工作环境,失去了原有的社交场景,容易感到孤独。因此他们有强烈的社交需求,出游不只是为了游山玩水,也为了社交。
葛磊也认为,在列车开发方面,应从交通工具思维转向旅游思维。他建议发展车上娱乐空间,打造读书、SPA、棋牌室等空间,并对列车进行适老化改造,保障上下铺安全舒适、提供健康测量服务、为上高原列车配备供氧设施等,优化提升列车功能。“银发旅游列车的终极定位应该是‘陆地上的邮轮’‘行走着的酒店’。”
中国铁道旅行社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银发游、银发专列的新消费点聚焦于“适老化+品质化+差异化”,包括融合文化体验与康养生态的目的地开发、定制化服务、强化医疗保障、跨界内容创新等。
“在政策扶持与市场创新的双轮驱动下,未来有望出现更多创新消费场景,如‘慢病管理专列’提供全程健康监测与药膳调理,‘金婚纪念专列’打造摄影主题车厢和浪漫怀旧活动等。这些升级不仅能创造新消费点,还将构建覆盖‘行前健康评估-行中智慧服务-行后社群运营’的全周期生态,让银发旅游成为兼具获得感与尊严感的品质生活方式。”该负责人说。
民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有3.1亿,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2亿,占比分别为22%和15.6%,我国已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
宋昌耀认为,在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下,潜在旅游消费人群的年龄结构正发生显著变化。关注银发旅游,实则是对旅游消费市场变化的动态把握。随着这一变化,旅游业在政策供给、产品业态、服务方式以及营销策略等方面都需要做出相应调整。
“从市场拓展角度看,要积极开拓广大下沉市场和乡村地区的银发旅游消费人群,挖掘这部分潜在消费力量。在消费供给优化方面,需丰富并提升面向银发旅游的公共服务,深入推进旅游服务设施的适老化、无障碍改造,以满足银发族的特殊需求。而规范银发旅游消费市场也至关重要,应严厉打击欺诈、蒙骗等不良行为,同时提高银发族的旅游安全意识,为他们营造一个安全、可靠的旅游消费环境。”宋昌耀说。
“旅游的最大价值在于带来精神层面的体验感,包括在历史文化中获得穿越感、在自然风光欣赏中获得视觉满足感。”这是张涛的旅游心得。对于银发群体而言,旅游不仅是放松身心的方式,更是他们拥抱世界、丰富晚年生活的重要途径。